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公开了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的发明专利“硅碳负极材料及其制备方法、负极极片、电极及用电装置”(专利号:CN119852337A)。这项核心技术实盘配资公司,通过在多孔碳孔壁附着结晶度>90%、平均晶粒尺寸<4nm的硅颗粒,实现了锂电池首次库伦效率与循环稳定性的双重突破。
专利的核心创新在于对硅颗粒形态的极致控制:
晶相锁定:硅颗粒结晶度严格控制在90%以上,近乎完美的晶体结构减少了晶界缺陷导致的副反应;
尺寸禁锢:硅颗粒平均晶粒尺寸小于4纳米,相当于20个硅原子并列排列的长度,微小体积显著抑制了绝对膨胀量;
空间限域:这些高结晶纳米硅被精准“装载”在多孔碳的孔隙内,碳骨架如同“纳米公寓”实盘配资公司,既为硅提供导电网络,又以刚性孔壁约束其膨胀。
这一设计在分子尺度实现了“刚柔并济”——多孔碳的刚性框架吸收膨胀应力,而纳米硅的均一晶格则保障了锂离子的高效嵌入通道。
传统硅碳负极的首效普遍低于85%,而宁德时代的新结构实现了双重突破:
首次库伦效率提升:纳米硅与多孔碳的紧密接触减少了裸露硅表面,抑制了SEI膜的过度生长,首次循环的锂损耗显著降低;
循环寿命延长:百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提升超20%,碳骨架对体积膨胀的缓冲作用使电极结构稳定性大幅增强。
这一进步直接服务于高能量密度电池需求。在宁德时代凝聚态电池中,硅碳负极助力电芯能量密度从当前300Wh/kg水平跃升至500Wh/kg,相当于将电动车续航里程推高至800公里以上。
宁德时代围绕硅碳负极构建了严密的技术护城河。除CN119852337A外,2025年公开的另两项专利形成互补:
缓冲层设计(CN 119786528 A):在负极集流体与活性层间增设粘结剂缓冲层,缓解冷压时硅碳颗粒对集流体的机械冲击,进一步保障循环稳定性;
大孔调控技术(CN 202211436562.1):通过增加孔径>50nm的大孔比例,提升离子通道丰富度,改善快充性能。
研发投入是这些突破的基石。2024年公司研发费用达186.07亿元实盘配资公司,同比增长1.37%,支撑其在全球动力电池专利战中持续领跑。
胜亿配资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